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可以保证食品安全吗,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对企业来说有什么作用?

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可以保证食品安全吗


1、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可以保证食品安全吗


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是保证食品安全的1部分,是为了实现食品质量安全顺向可追踪、逆向可溯源、风险可管控,发生质量安全问题时产品可召回、原因可查清、责任可追究,切实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保障食品质量安全。通过大力推动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逐步实现“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追溯,落实企业安全主体责任,提升食品安全整体水平,保障我国食品行业规范、持续、健康发展。


食品安全法第4十2条规定:国家建立食品安全全程追溯制度。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依照本法的规定,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保证食品可追溯。国家鼓励食品生产经营者采用信息化手段采集、留存生产经营信息,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农业行政等有关部门建立食品安全全程追溯协作机制。


产品可追溯系统概述


1.可追溯系统


1.1可追溯系统应能识别直接供方的进料和终产品初次分销的途径。


直接供方的进料:原料、辅料、包材、加工助剂、清洁消毒剂、其他生产物资(胶带等),上游供方需了解其产品标准、加工工艺、贮存方法、保质期等内容,如辐照物料,涉及到产品在设计标签时辐照字眼的有无。


初次分销的途径:出货记录


追溯的不只是加工成产品所需物料名称出处,还有物料使用量的问题及工艺、环境卫生、物流、仓储、相关人员、产品标准等。


1.2追溯目的:识别直接供方的进料和终产品初次分销的途径(查其前因,明其后果)


1.3追溯手段:查询相关记录


1.4追溯内容:生产物资、生产工艺、质量检验、销售记录、留样


生产物资:原料、辅料、包材、加工助剂、清洁消毒剂、其他生产物资(胶带等)及库房出入台账


生产工艺:生产过程记录所记录的工艺参数、物料领用与投放、卫生消毒记录、物料报损、物料出入损台账


质量检验:物资验收、生产过程控制、成品检验、出厂检验、复检记录、物料报损核实


销售物流:销售合同、出库记录、货物追踪记录


留样:原辅料及产品的留样、留样记录


1.5追溯参照:批号


1.5.1批号内容:物料批号、产品批号


1.5.2批号编制规则


物料批号编制原则:同1时间验收的同1物料为1批次。批次编号为验收日期,如“20161010”。


成品批号编制规则:同1品种、同1班次的为1批次。批次编号为日期编号+班次编号,如“2016101001”。


2.产品产出路线:物料验收---生产物料领用与使用---产品---检验入库---出厂检验---出厂记录


批号路线:物料批号---使用物料---产品批号---发货


2.1原辅料、包材等物资验收时填写《物资验收原始记录》,出具《物资验收报告》,并填写《物资验收汇总表》,告知库房物资的批次编号。


需体现物料的所有属性:名称、生产日期、厂家、保质期、自定义批号等信息。


2.2车间领料时车间、品控、库房相关人员填写《物资领用记录》。


2.3车间使用物料时填写各工序记录中的物料使用情况。


2.4填写产品过程记录及最终产品记录。


2.5填写销售相关记录、库房发货记录等。


2.63个凡是:凡是与物料有关的记录必须全部体现其验收时给予的验收批号且必须记录台账;凡是与产品相关记录必须具有批号;凡是记录都必须填写记录日期。


2.73个不可:记录不可丢失;记录不可缺损;记录不可作假。


2.8同1种物料不同厂家提供时尽量使用完后再进行替换。


3.公司来料验收后制成品出货需要密切配合的部门:品控、生产、销售物流、库房(物料库、成品库)。


物资采购前密切配合的部门:采购、品控


4.成品追溯过程


成品批号---核实发货记录---质检报告---生产日期---生产记录---原辅料、包材等的使用批次---各物料的领用记录---各物料的验收记录---各物料的生产厂家---合格供应商名录---纳入供应商的证明材料


5.产品汇总表


为了迅速的了解产品的相关信息,制作产品信息电子汇总表,包含:产品名称、批号、生产日期、所用各物料的信息(名称、验收批号、生产厂家、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产品执行标准号、工艺标准号、发货信息(发货数量、日期、客户)、出厂检验报告(或填写报告结果),觉得有必要也可以将留样复检信息增加上去。


混装产品则将各个单1品种汇总即可。


总而言之,追溯就是由产品倒推原料的过程,所以制作的记录必须衔接好,1环扣1环,从的验收-入库-领用及报废到成品都必须由1个不变的东西进行衔接,以上用的东西就是批号,同1批物料仅有1个批号,同1个产品亦仅有1个批号!。



2、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对企业来说有什么作用?




3、食品企业怎样建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


2 建立可追溯体系的步骤


可追溯体系的建立可划分成下述几个阶段:


2.1 战略分析


可追溯体系的建立是1项无利益而又使成本增加的投资,这些成本就安装设备来说是固定的,而就标签代价、运行成本及执行成本来说又是可变的。消费者和0售商不愿看到价格上涨,所以企业并不愿意引进可追溯体系。


为了使可追溯性有清晰而完整的动机,可追溯体系的战略分析就应运而生了。1般来说,追溯的目标都是很实际的。在欧洲能够实施可追溯体系的原因之1就是食品法律的强制要求。追溯的主要目标通常是明确企业部署的任务或商业定位,这些定位与供应链2000(SC2000)框架有些相似:1个企业可以有几种不同类别的特征。每个类别的成员对企业应用可追溯性的主动或被动性都有直接影响,把消费者需求作为主要导向的A级品牌生产商,他们侧重于增加产品的附加值,而以产业链参与者的要求为导向的供应商,则侧重于降低成本。


2.2 系统分析


在系统分析中,把现有的生产过程和可追溯信息制作成非常详细的可以识别潜在瓶颈的模型。专门用于传递分析信息的具体仪器仍有待讨论。


2.3 瓶颈分析


为实现可追溯体系战略分析(STA)设置的目标,需要对现有体系进行描述和分析——描述体系并分析解决实现可追溯体系目标的瓶颈。瓶颈分析体系主要集中于描述现有的可追溯体系,包括对产业链的过程、信息流、信息结构的描述,瓶颈分析主要用来判断由STA产生的可追溯目标是否能实现。对上游信息流进行分析,以确认必要的信息是否可以获得,在此过程中某1点的信息缺失就会被视为瓶颈。识别出瓶颈后,找出方法来解决它,如此反复。


2.4 体系设计


瓶颈分析导致体系设计不断变化,不断改进并扩大现有体系,消除阻碍其发展的因素。体系设计的重要作用表现在数据模型的设计上,而数据模型又是可追溯体系的基础。尤其当可追溯性作为1种工具能够实现其附加功能时,谨慎地设计好这种涵盖所有功能的数据模型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2.5 体系构造


体系设计的同时伴随着体系的改变,目前还没有标准来衡量此阶段,但采取的步骤都是基于各种不同因素而定的,例如,现有可追溯性功能是否需要变化或者创造1种全新的功能?现有功能是否需要1种标准方法为基础或特别制定1种方法来发挥作用?对瓶颈的修复是否需要对现有方法进行大量改动,还是仅需要1些较小的修正?这些问题都必须按照实际需要进行适当的体系构造。


2.6 实际应用


瓶颈分析列出了1份阻碍可追溯性目标实现的潜在瓶颈的清单,而且在功能设计时,会设计相应的方法来克服这些瓶颈。首先将这些功能的设计方法转化为工艺设计,在每1个必要的细节中,都应详细说明体系是如何建立并工作的;然后将工艺体系设计的结果转交给真正能够组建体系的建造者;最后就可以实际应用了。在体系设计、体系构造和体系实际应用阶段,食品指纹法与其它体系方法相似。


2.7 备用方法


目前,食品指纹法已成为以可追溯性为导向的方法。该方法能为可追溯性提出1个总体观点,这些观点与商业目标有关并且强调了可追溯性的战略性作用。



4、食品质量追溯体系的建立,使得食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前世今生可查可知,既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放心,也更便于食品安全监管...


B。



5、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怎么建立


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是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义务。生产经营企业要落实主体责任,依照食品安全法的相关规定,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保证食品可追溯。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建立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如实记录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或者生产批号、保质期、进货日期以及供货者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内容,并保存相关凭证。记录和凭证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产品保质期满后6个月;没有明确保质期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建立食品出厂检验记录制度,查验出厂食品的检验合格证和安全状况,如实记录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或者生产批号、保质期、检验合格证号、销售日期以及购货者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内容,并保存相关凭证。食品经营者采购食品,应当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食品出厂检验合格证或者其他合格证明。食品经营企业应当建立食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如实记录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或者生产批号、保质期、进货日期以及供货者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内容,并保存相关凭证。从事食品批发业务的经营企业应当建立食品销售记录制度,如实记录批发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或者生产批号、保质期、销售日期以及购货者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内容,并保存相关凭证。生产经营企业应当按照上述规定,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



6、食品企业怎样建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


2 建立可追溯体系的步骤


可追溯体系的建立可划分成下述几个阶段:


2.1 战略分析


可追溯体系的建立是1项无利益而又使成本增加的投资,这些成本就安装设备来说是固定的,而就标签代价、运行成本及执行成本来说又是可变的。消费者和0售商不愿看到价格上涨,所以企业并不愿意引进可追溯体系。


为了使可追溯性有清晰而完整的动机,可追溯体系的战略分析就应运而生了。1般来说,追溯的目标都是很实际的。在欧洲能够实施可追溯体系的原因之1就是食品法律的强制要求。追溯的主要目标通常是明确企业部署的任务或商业定位,这些定位与供应链2000(SC2000)框架有些相似:1个企业可以有几种不同类别的特征。每个类别的成员对企业应用可追溯性的主动或被动性都有直接影响,把消费者需求作为主要导向的A级品牌生产商,他们侧重于增加产品的附加值,而以产业链参与者的要求为导向的供应商,则侧重于降低成本。


2.2 系统分析


在系统分析中,把现有的生产过程和可追溯信息制作成非常详细的可以识别潜在瓶颈的模型。专门用于传递分析信息的具体仪器仍有待讨论。


2.3 瓶颈分析


为实现可追溯体系战略分析(STA)设置的目标,需要对现有体系进行描述和分析——描述体系并分析解决实现可追溯体系目标的瓶颈。瓶颈分析体系主要集中于描述现有的可追溯体系,包括对产业链的过程、信息流、信息结构的描述,瓶颈分析主要用来判断由STA产生的可追溯目标是否能实现。对上游信息流进行分析,以确认必要的信息是否可以获得,在此过程中某1点的信息缺失就会被视为瓶颈。识别出瓶颈后,找出方法来解决它,如此反复。


2.4 体系设计


瓶颈分析导致体系设计不断变化,不断改进并扩大现有体系,消除阻碍其发展的因素。体系设计的重要作用表现在数据模型的设计上,而数据模型又是可追溯体系的基础。尤其当可追溯性作为1种工具能够实现其附加功能时,谨慎地设计好这种涵盖所有功能的数据模型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2.5 体系构造


体系设计的同时伴随着体系的改变,目前还没有标准来衡量此阶段,但采取的步骤都是基于各种不同因素而定的,例如,现有可追溯性功能是否需要变化或者创造1种全新的功能?现有功能是否需要1种标准方法为基础或特别制定1种方法来发挥作用?对瓶颈的修复是否需要对现有方法进行大量改动,还是仅需要1些较小的修正?这些问题都必须按照实际需要进行适当的体系构造。


2.6 实际应用


瓶颈分析列出了1份阻碍可追溯性目标实现的潜在瓶颈的清单,而且在功能设计时,会设计相应的方法来克服这些瓶颈。首先将这些功能的设计方法转化为工艺设计,在每1个必要的细节中,都应详细说明体系是如何建立并工作的;然后将工艺体系设计的结果转交给真正能够组建体系的建造者;最后就可以实际应用了。在体系设计、体系构造和体系实际应用阶段,食品指纹法与其它体系方法相似。


2.7 备用方法


目前,食品指纹法已成为以可追溯性为导向的方法。该方法能为可追溯性提出1个总体观点,这些观点与商业目标有关并且强调了可追溯性的战略性作用。

相似内容
更多>